小洋是一个自动武器专业的学生,也是一名轻兵器爱好者,大学期间从未错过任何一次和枪械接触的机会。但无论哪种接触方式,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大学中一门名为《世界名枪欣赏及拆装》的选修课。作为我们大学的特色选修课,这门课相当火爆并且十分不好选,不仅要像抢火车票一样“眼疾手快”,还要有足够的运气(要抽签的)。幸运的是,四年中小洋没有错过任何一堂课。随着时间的流逝,每次选课都变成了时钟上的一个刻度,不管记忆的指针指到哪个位置,总能想起许许多多的东西,有时候充满欢声笑语,有时候也鲜血淋淋,无一例外地引发着太多的感慨。写下这篇文字,既是对选课的思念,也是对往昔的梳理。
小洋习惯于把《世界名枪欣赏及拆装》课简称为“拆枪课”。既然是“拆枪课”,就不得不提一下课中丰富的枪械。在数次选修课中,小洋拆装了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81-1式步枪,95式突击步枪,79式冲锋枪,85式轻型冲锋枪,54、59式手枪,85式狙击步枪,53式轻机枪、56式班用机枪,67式轻重两用机枪,80式通用机枪。国外的枪中不完全拆装过M16突击步枪(包括XM16和介于M16和M16A1之间的批次,总体上比较乱,后文中会解释为什么)、中正式步枪、友坂99式步枪、M1903步枪、“乌齐”冲锋枪,M1911A1、HP-DA手枪,P38手枪、日制P08手枪、二六式转轮手枪、S&W转轮手枪、美制钢笔手枪、毛瑟C96手枪、西班牙产驳壳枪,FN“米尼米”标准型、伞兵型机枪。其中数款枪给小洋留下了非同一般的印象,也延伸出一些较为独特的思想。因此,小洋想从拆装的角度谈一谈对这些枪械的看法。
M16对话AK47
现代枪械中最著名的莫过于M16和AK47了。很多人认为AK做得粗糙,虽然精度不佳但十分可靠,而M16是精细设计与制造的产物,精度一流但可靠性不佳。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把AK的缔造者——卡拉什尼柯夫描绘成连高中文化都没有的人,却设计了当年划时代意义的步枪。这些言论有时候会给人以错误认识:一个从坦克兵半路出家的人,受教育水平不高,是一个非专业选手,设计出一把粗糙的步枪,却传奇般地引领了潮流。事实上,卡拉什尼柯夫虽然一开始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后来努力学习过,否则也设计不出来AK47。
在与M16的数次对比中,小洋得出的结论是:AK设计得比M16复杂,制造得比M16粗糙。比方说AK的枪机,它的闭锁支撑面是能产生预开锁效果的、肉眼几乎很难察觉出的螺旋面,而M16是直面。一般而言,枪机形状复杂,体积也很小,支撑面做一个螺旋面要比直面更有难度。同时,AK枪机框上的开闭锁螺旋槽是有带动平面的,避免了一些枪械上的楔紧问题,因此节套上对应也有启动斜面。而M16上统统没有,省略了很多,说白了可以认为M16在力学上是有缺陷的。AK的闭锁凸笋为一大一小,长宽高都不一样,这种闭锁凸笋在设计校核中远没有M16的相同大小的凸笋方便。AK的抛壳挺加工在机匣上,枪机和枪机框要加工出让位空间,M16则是弹性抛壳挺,不需要让位,机匣形状也简单得多。最直观的,从枪机外形看,AK显得十分不规则,M16则显得规整得多,而胚料往往是规则的,做成AK这样明显要更麻烦一点,而做成M16的样子就轻松得多。总之,AK很多地方设计地比M16复杂很多,但其形成的冗余度也高。这些辛苦设计出的东西增加了加工步骤,却能更好地保证在加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工出的枪械能正常工作。总之,AK的设计难度虽大,加工的门槛却低。
M16给小洋的印象更为深刻。一个字形容就是“润”!没有任何一支其它的武器能够在触感上超过课上那几支60年代生产的M16。尤其是M16的枪机框,你握在手里就像是一块玉,不像其它枪械的枪机框那样扎手、粗糙。拆枪课上人很多,好多人第一次接触枪械都紧张,也很兴奋,手汗普遍比较严重,但小洋却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些60年代的枪械哪一次生锈了。而同时期的几款国产枪,经常是第二次拆枪课时发现上次拆的枪都有些生锈了,需要敲打才能拆开。此外,这几把M16之间,只要是你能拆下的任何零件,进行互换都没出过问题。虽然互换性如何,需要一定数量的样本才能较好地得出结论,但毫无疑问,M16在拆枪课上的表现要明显好于其它枪,不同枪之间任何零件组装起来都很顺畅,以至于课上的M16零件虽是混装却无故障,你不仔细看铭文很难发现装混了。小洋和同学闲暇之余会比赛拆装枪,而一些枪械比如56式,装枪过程中即使动作都正确,也总会有莫名其妙的卡滞,往往需要你拍一下或者干脆凑一把拆装比较顺畅的枪出来。
此外,M16比较轻,远远轻于56式。再加上这把枪表面触感好,外形也好看,因此很受欢迎,基本上大家拆枪课上都很明显偏爱这个枪。M16的人机工效也很好,其上大部分销轴都不可拆,这样就没有丢失销子的危险。M16的换弹要远远好于拆枪课上其它的步枪。首先是快。由于空仓挂机释放钮的存在,解除空仓挂机时不用去拉拉机柄,只需按下空仓挂机释放钮就能复位枪机,这个动作很快、很轻,按钮位置很近很方便。其次,一看就会,十分好学,不易出错,不像AK和95的操作,需要一定的练习。其三,它的换弹动作不太会破坏平衡。因为换弹时候总得放开一只手,此时枪械由两手支撑变为单手支撑,手臂力量小就很容易丧失平衡,破坏先前的瞄准线。这时候M16重量轻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换弹时右手硬撑着握把,基本上还能保持平衡,而56冲锋枪要难得多。其四,按钮舒服、位置合理。M16弹匣释放钮很靠近手指,并且按下所需的力量也小,不像79式冲锋枪,虽然弹匣释放方式和M16相近,但79的释放钮离得太远,用起来远远不如M16舒服。总而言之,M16是小洋接触过的步枪里面做得最舒服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16虽然重心不如95,却能给你这样一种感觉:一拿到就能感觉到两只手上重量分配得很合理,都很舒适。不像95,虽然更轻,重心更居中,但也许是不习惯吧,小洋总感觉右手累,而左手轻飘飘的。M16也不是没缺点,它的复进簧装配十分难受,简直可以用恶心来形容,曾经掀过小洋的指甲盖。后来听说改进了?此外,相比于81式步枪,M16的空仓挂机效果不明显,右手持枪的话枪机挂起时只能看到空仓挂机释放钮凸出而没有任何其它提示,很难察觉。最有意思的是,听说在美国早期品相好的的M16能拍卖到近30000美元了,而课上的枪保存状态都很好,想必价格一定不菲。
难装的驳壳枪
说了好装的M16,再说说难装的驳壳枪。其实驳壳枪这个定义很广泛,光产地就有很多,更别说具体型号了。小洋接触的主要是毛瑟原产的C96及一些据说是西班牙生产的型号。在这两种型号之间,差异就已经很大了。这把枪小洋基本上没好感,加工复杂、原理怪异、难装配。同款枪之间零件根本没法互换,还特别爱夹手。但最让人震惊的是它的枪管——枪管和套筒是一体加工的。一般而言枪管是一个回转体,而套筒却是平面为主。一些枪械上都是将两者分开制造而后螺纹连接,比如P08手枪,这样做好定位好加工。即使在今天,把枪管和套筒一体加工出来也是相当麻烦的事情,何况在当年呢?当年国内仿制这款枪还是相对有难度的。其次这个枪体积很大,也很沉,不能用弹匣,压弹十分不方便。枪机复进速度太快,没有桥夹时,一旦枪机挂起,手动释放空仓挂机十分容易夹手指。但它确实可以压进去51式手枪弹的教练弹,并且能正常抽壳抛壳。要非找它的优点,扳机手感很好。总之,这款枪基本上和精致的制作、先进的设计、良好的人机工效扯不上关系。这款枪在当年盛行并被大规模仿制,也许是有着太多的无奈吧。
不过这把枪给小洋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枪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故事。无论是原版的毛瑟C96还是西班牙产的型号,它们的结构算是相当复杂的,并且拆装过程十分的不友好,没办法拆一件看一件,而是一拆开一下子掉下来好几个零件。并且可能是生产年代比较早的缘故吧,它的零件配合关系可以用诡异形容,很难根据零件外形去判断零件怎么运动的、起什么作用、该怎么装,并且即使会装,装的过程也很累很痛苦。一句话,整个枪邪门的很。很多人拆装过一次后都不想再碰这把枪,难装易散易夹手。但就是这么一把难伺候的枪,背后却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有一个大一的同学,第一次上拆枪课的时候,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到半小时,就把这把枪拆散后又装好了。一些老枪都没有拆装顺序、方法的教程,很多都是上一届的学生自创的安装顺序和技巧要领,而后言手相传地教给下一届。而这个学生的拆装方法远远好于之前传了好几届的方法,这是他第一次摸枪。不止如此,他在学习其它枪械的拆装上明显要比其他人快得多,让一些选了多次的人都感到望尘莫及,这就是天赋。
精巧的友坂99
小洋接触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友坂99了。之所以印象这么深,首先是因为知道这个枪很值钱。听说早期带单脚架型号的友坂99卖出过20万美元的天价!其次是这支枪设计得太好。笔者接触过4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就分解的角度看,友坂99远远地把他们抛到了后面。友坂99枪机的分解不需要额外的工具,甚至不需要太大的力气。分解步骤简单,容易学,不容易出错、夹手。而中正式、53步骑枪、M1903的枪机分解就可以用痛苦形容了,甚至出现过一堂课没有一个人能拆完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接触得少、没经验,一些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的分解过程太费力,分解方法虽然精巧但偏怪异不容易琢磨,脱离人的直觉范围。而友坂99的分解就给你一种“本来就该这样”的感觉。其实友坂步枪是师出毛瑟98的产品,基本结构没有什么大变化,但就分解过程来说友坂步枪要强得太多了,个人认为这样是很能体现设计团队的用心程度的。此外,友坂步枪上的防尘盖是一个十分好的设计。一些说法认为这个防尘盖真有大风沙时防不了尘土,没风沙时造成动作不顺畅,是一个十足的败笔。但就小洋的感觉来说,这个防尘盖真的很好。首先虽然离开防尘盖步枪也一样正常工作,但多了一层隔沙隔汗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呢?其次,拆掉这个东西非常容易、也很快,大不了拆了就行了呗。其三,也许防沙效果不咋地,但防脏效果还是有的。一般枪机保养中都要涂润滑油,但润滑油一旦沾灰尘,再加上一些火药残渣,很容易变成油腻、黏黑的泥垢。比方说M1903的枪机,小洋第一次拆开的时候就是一手污垢,又脏又臭,后来还用耳勺在枪机边角地方抠了半天,最后实在抠不完放弃了。其四,就小洋的几次操作来看,这个防尘盖丝毫没有影响动作的顺畅。就保养的角度来说,多了一个防尘盖还是比较好的。
硬汉“乌齐”
冲锋枪里面,虽然教材上给“乌齐”冲锋枪的评价颇高,但它给小洋的印象并不好,因为这家伙比我想象中大很多,尺寸基本上和一支打开枪托的79冲接近了。其次这款枪很沉很沉,比M16步枪都沉重。由于采用T型布局,它的扳机手感也很一般。握把保险太硬、手感过差,以至于第一次接触时,装配好以后发现拉不动拉机柄,重新拆装几次后都找不出原因,后来才发现是右手握握把保险的力量太小了,导致无法拉动拉机柄,而不是装配过程中出错。“乌齐”冲锋枪的枪管通过螺纹连接在机匣上,但“乌齐”的枪管是常拆常装的动配合,拆装完必然会有零点漂移,虽然在冲锋枪上并不严重,但这种方式拆装后或多或少都有精度问题。此外,“乌齐”冲锋枪采用了T型布局,没办法握弹匣,而护木本身就是一层铁皮,小洋很好奇护木热了以后左手放在哪里比较好。虽然这款枪有很多亮点,比如包拢式枪机可以缩短长度并且减轻炸膛带来的危险,T型布局在当年独树一帜,机匣加强筋客串容沙槽,风沙环境下可靠性好。但就接触的几次看,这支枪给人的感觉并不好。弹匣释放钮布置的位置不方便。折叠枪托用起来也比较难操作,夹手夹头发的能力首屈一指。但“乌齐”上最奇特的地方,是它的很多部分都做得很结实,即使是一些根本不受力的地方钢板都做的很厚,也许是当年以色列太急于让这个带有民族自豪感的枪服役,而没来得及做太多的减重尝试。但考虑到当年的环境,能设计出这个匠心独具的产品,也算是十分的不容易了。此外冲锋枪中,“乌齐”冲锋枪上的销子是比较好装的,短粗、不容易细微变形、容易对准安装,不像85冲锋枪的销子,虽然有一定的防脱落功能,但由于比较长,相比于“乌齐”却不太好装。
(未完待续)
[编辑/何懿]
文/王洋